幻灯二

党校面试培训:共建”是“一带一路”的核心

今天主要讲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与企业国际化,首先,把“一带一路”的背景跟大家介绍一下;再一个,把“一带一路”整个操作过程中,可能产生的一些影响和风险探讨一下。因为前一段时间大家可能听到的,“一带一路”的伟大意义比较多,比如它对基础设施的拉动作用,以及它带动了沿途各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合作。但实际上它其实也存在着很多难点,将来操作起来的困难和风险也是有的。所以有些东西恐怕还要在执行当中逐步去把握,去开拓,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不是说2015年的重点工作干完了明年不干了,它很可能,至少到2020年,现在探讨比较多,有人说2025年,2025年作为一个10年的规划来推进它,也有说恐怕还要长,到2049年,中国全面振兴的时候,中国梦实现的时候,“一带一路”基本上可以推到位。但无论如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想,而且现在也引起了国际上比较大的一些反响。

一、“一带一路”提出的背景

我想今天先讲一下它的时代背景,“一路”是习主席2013年 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来,当时提的就是共建,后来我们可能有几个障碍,大家有一段时间比较模糊,就是有的说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战略,有的又说是中国推行的一个伴随中国崛起的支点,中国腾飞的2亿。但实际上,这个现在用的比较标准的,还是国内战略在这用都有点不恰当,实际上标准的还应该是用愿景initiative,实际上是一个倡议式的,这样的话可能外界其他国家接受起来会相对容易一点。

习主席9月份在哈萨克斯坦之后,10月份在印尼出席东盟的首脑会议,又抛出来了一个叫海上丝绸之路的,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,他当时都叫倡议,后来现在把这两个合起来了,叫“一带一路”,我看国外它又叫one belt one road(OBOR),有的人干脆给它改成OBR,现在正在探索它的缩写语。在那之后,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大家一直在探讨这个“一带一路”到底是指的是什么内容。实际上领导人讲完之后,大家才在那研究,怎么样把“一带一路”含多少个,几条路线,内容是什么,内涵、外延怎么去理解,专家学者、发改委、外交部以及商务部一直也在开会研究,等于领导人是充分认可的。

这一年多时间里,无论习主席和李克强总理,在出访的时候都是推“一带一路”,所以沿途的国家大部分还是接受的。刚开始美国人至少不接受,俄罗斯不接受,印度也不接受,矛盾还是很明显的。现在看来,3月博鳌论坛的时候,发表了《愿景与行动》这个文件,这个文件已经交代了很清楚了,就是从它的时代背景、路径、方式方法,包括最后怎么实现,都做了一个完整的阐述。这个文件对于理解“一带一路”还是很有帮助的。这个发表之后,其实当时这个文件发表的时候,还涉及到一长串的工程项目,就是“一带一路”要干什么,要修多少条铁路,中、蒙、俄的铁路,中巴走廊的铁路,还有从中国到吉尔吉斯斯坦再到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,还有东南亚和环东南亚的几横几纵,反正排的项目比较多。

后来我们一直就反对说,最好不要把项目公开,也不要把项目变成一个附件。我说这样不好,本来你是共建,你跟人家商量好没商量好?再一个这条铁路,人家是不是有积极性?你过去建了,人家要是不支持,不给你开绿灯你没法建,所以这个项目还是要往后排。现在咱们基本也听进去了,前不久刚刚讨论过,关于“一带一路”的很多附件、项目的问题。我估计一般看,可能不一定会对外公布,就是作为一个内部操作的指导性的东西。里边有很多事是需要不断地协调的,所以我说,2015年,我看有一篇文章叫《“一带一路”进入落实之年》,我说15年至少落实不了,还是叫启动吧,文件的发布叫正式启动,前一阶段叫倡议地提出到宣传推动,现在叫正式启动实施,这样理解它。再过几年,恐怕都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,外交部今年是把“一带一路”作为它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,列在第一项。

所以,这是他整个的大的一个背景。这个背景产生,实际上跟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条件也是有关系的,就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,发展也很快,经济实力也在上升,但是在国际当中,金融危机后新的矛盾也在产生,比如世界经济怎么治理,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,大家认识上很多是不一致的,大国之间的竞争在上升。而且如何引领这个世界经济,如何体现中国的一些理念,这个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挑战。我们现在按照新的要求,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,要试图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的一个方向,就是利用我们的理念,利用我们的倡议,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。

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,大家还是存在着很多误区的。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一直不景气,现在虽然进入了复苏的阶段,但是大家也看到,它还是不均衡的复苏,而且是充满矛盾的复苏。如果大家在理念上,不能够调整到位,不能够形成一个合作共赢,互相包容发展的理念,或者是不能够对现有的全球经济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,像世贸组织、世界银行、国际货币基金,他们都面临着改革,你不改革它有很多不公平的东西。我们承认欧美在二战后,对于巩固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,是做了贡献的,而且这一套规则也是发挥了作用的。但是今天,有的规则确实该调整,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力量对比也变化了,现在美欧发达国家已经占不到一半了,已经跌入到一半以下,在全球的GDP接近68万亿里边,他们已经占不到一半了,而且从增长的贡献上看,新兴经济体也是在上升的。

这一轮复苏,美国是一路走强,特别是去年美国经济增长还是比较理想的,一季度负增长,二三季度跳到4.9、3.8,四季度后来出现了一个2.2,全年它保持基本上2.4的增长,这个是不错的。今年,美国爆出来的一季度是0.3,有人说可能还不到0.3,但是它主要是受自然灾害(大雪、龙卷风、飓风)的影响,它每年一季度灾害影响是比较明显的,去年一季度它也是负增长,今年还算不错,0.3。但它的就业还挺好的,它的就业现在我看4月份的数字达到18万多,应该是失业率已经降到了5.4,接近5.5。5.5在经济学上讲就叫充分就业了,5.5是一个允许的失业率,是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的中心位置,超过6失业率开始上升,对经济增长就会产生压力。而且美国经济本身的内在增长机制,现在看没有出现大的变化,我们估计二三季度它保持二三的增长,全年能超过2%是没有问题的。

欧洲现在仍然是比较低迷的,希腊的齐普拉斯上台在那一个劲折腾,最后也解决不了问题。他实际上就是跟欧洲叫板,他欠那么多钱还想打折,人家谁给他打折,肯定逼着他,要么你去采取紧缩措施,要不你就减少福利待遇,他死扛着,他拿退出欧盟吓唬人家,人家也不怕。但是实际上欧共体本身是不希望它出去的,因为它出去之后会导致欧洲整个多米诺骨牌式地崩溃,欧盟体强势扩张已经带来了很多问题,南欧当年加入的时候希腊、意大利就不达标,最后勉强拉进去了。中东十几个国家,趁火打劫收进去了,这些国家最后都愿意倒向西欧。本来12个欧共体国家是挺稳定的,后来拓展到15个也还可以,现在28个,它很难达到政策协调一致,所以它的难度是在上升的。但是今年还不错,他不是搞了一个QE吗?今年我看他基本上,现在一季度混个0.4的增长,也还算行,因为德国、法国还是比较低的,0.3、0.4,没拉起来,但是关键是西班牙起来了,南欧这几个,以前叫欧洲几国那个,西班牙、意大利、葡萄牙、爱尔兰,这几个现在表现还不错,西班牙是0.9,意大利是0.6。应该下一步德国、法国经济还会往上拉,今年他能够基本上接近1%的增长,英国开始不好,但是我觉得会缓过来,英国去年增长很好,与欧共体相比它增长接近百分之二三,最高了。英国北海原油对它影响很大,今年因为油价下滑之后,经济增长也跟着下滑。这点跟俄罗斯性质差不多,原油销售一火他就赚钱,财政就盈余,效益就高,经济增长就上去。油价一跌跌到50、40他也受不了。俄罗斯就是受这个影响,俄罗斯财政的一半,是靠卖石油和天然气,所以他从90跌到45,跌一半财政就少一半,这个是很明显的。

新兴经济体,年初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新兴经济体今年会比较困难,但到目前看,还没有那么严重,去年新兴经济体受影响,主要是汇市振荡、金融市场振荡,导致它的货币贬值,影响比较大。但是基本稳住了,现在影响比较大的是谁呢?是巴西,巴西才增长零点几,过去都是增长七八的,南非也不好。我看韩国缓起来一点了,印尼、土耳其都比原先稍微稳住了,没有继续下跌的可能。印度现在还调高了,印度今年号称增长7.6,还要超过中国。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就是这样。

我看汇丰银行的Steven King就发表一篇文章,他说世界经济已经迎来新的一场衰退,他认为世界经济还是要出问题的,但是实际上,他点了几个问题。他就是说,现在工资上涨过快,导致整个的工业的增长不可持续,很难支撑经济,这是一个问题。中国其实也有这个问题。还有就是说美国退出QE对整个新兴经济体是影响比较大。还有就是说商品市场振荡比较厉害,商品市场振荡是正常的,商品市场一直是在大起大落,危机的时候,他曾经一路跌下来,危机前像铜价在伦敦的金属交易市场上,历史上平平稳稳的,基本上在1600、1800这个水平,但是危机前铜价疯涨的时候,冲到了7800一吨,后来2009年悬崖式地往下掉,掉到了4千多,现在停在5千多。所以整个的商品市场都是处于这么一个大起大落。我们估计,全球经济要回归到稳定的增长期,回归到一个稳定的复苏,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还会有一个回落。

我们大家都知道,全球的货币流动性是过剩的,是带有泡沫的,商品价格在货币这种冲击下,都是高位的,所以必须要下来一些,整个实体经济和各个经济部门落到实处之后,才能够稳定发展。就像我们的房价一样,你悬在高处它其实是有问题的。所以新兴经济体大家有一个概念,今年也不至于太糟,仍然在全球经济增长当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我们现在虽然没有标榜中国是新兴经济体,实际上中国是属于新兴经济体这一类的。因为从G20里边看,20个国家里面,扣除9个发达国家,加上欧共体之外,剩下的11个基本上就是新兴经济体国家。大家可以对一下,包括土耳其、墨西哥、南非,也就是这些国家。

世界经济还有一个现象,贸易投资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化,就是全球贸易低增长,中国一季度是负增长六点几。但是全球的贸易,也就增长一点几,去年年前全球贸易一直增长都是二点几,没有超过3。但是全球经济去年增长还3.1。所以有一个结论就是,贸易低于经济增长,中国也比较明显。这也是一个产业回归的过程,或者是整个实体经济受影响的过程,或者说是全球的贸易架构价值链进行调整的过程,很多产业、制造业回归导致海外订单减少,这个是一个新的现象。但是投资呢,还在增长,而且投资增长还挺快。要是搞国际贸易对这个是比较感兴趣的。

全球化发展趋势受阻,自贸区影响力上升。这是一对矛盾。就是在危机前,实际上,在整个90年代全球化走的是最快的,但是一直夹杂着矛盾,也有一股反权优化的势力。是谁在反呢?就是这些NGO、工会、产联、劳联他们反,特别是发达国家,他们认为你这个全球化的过程市场开放,那就是中国制造能力强,中国出口强,最后等于他们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,主要是从就业的角度,他们认为他们不合适,而且那么多年工资也不长。全球化谁发了?跨国公司发了,跨国公司借用全球化的趋势,市场大门大开,在全球各地布点,推进它的整个全球化战略,导致他的盈利水平上升。但是真正的工薪阶层的收入并没有改善,全世界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,制约了它的发展。而且再加上全球化市场开放、投资开放,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,大家相互投资,相互进入市场,要有一个公平的规则。美国对粮食有补贴,印度就不干,就是扯在这些方面。全球化发展,金融危机后大家都变得保守了,谁都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市场,都愿意别人开放市场,自己沾点光,所以就变成互相保守,互相搞贸易保护主义,都要去限制一下别人的产品,其实这更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。我们从骨子里对全球化是认可的,因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,全球化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制资源,经济发展要不断地追求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,才能达到效益最高。什么叫实现一个全要素的这种价值链的提升?全要素的这种整个成本价格利润的提升,这是非常关键的。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是靠什么资源组合,生产完就赚钱,现在要靠优化配置才能够赚更高的利润。

同时,自贸区的影响力又上来了,各个国家之间签订一些个开放协议,叫自由贸易协定,这个走得很快。欧盟是最大的自贸区,北美的NAFTA,美国、墨西哥、加拿大是最大的自贸区,而且他们内部关税是免的,人员是自由流动的,几乎没有国界了,管理和标准都是统一的。此外,还有东盟的自贸区,东盟与中国(10+1)自贸区,以及美国搞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,要搞一个大的自贸区,又和欧盟要搞一个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,这两个是比较重的,他有意左右整个新一轮国际贸易的规则,所以对我们的压力也是很大的。我们现在也在拓展,去年把韩国和澳大利亚签了,现在是14个,但是我们还正在努力继续拓展。

为了开放国内,我们也搞一些自贸区实验,想寻求一些可复制的经验,现在除了上海之外又扩展了三个,天津、福建和广州,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。他们在3年之内,要完成整个实验过程,寻求一套可复制的发展经验,如果可行,那可能就在更大的范围内,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。就是用开放促改革,通过改革产生的红利来促进经济增长。

商品市场振荡这个大家了解一下。这里边我觉得主要问题是美元,美元指数的变化影响了商品市场价格变化,美元要贬值商品市场涨,美元要升值商品市场降,这是它的一个规律。最简单的就是用黄金跟它对比,因为美元一贬值说明美国经济弱,大家就要寻求一些避险的产品,美元不能避险就买黄金;如果商品市场跌,那肯定是说明市场不稳定,大家怕损失,就去换美元,用美元来保值。美国恰恰驾驭了美元在全球的影响力,你看它去年闹QE退出,现在还没有,算停止了,QE3已经停止了,但是它的加息还没有开始,因为一季度的指标不好,所以他肯定要推迟,6月份不会加息,肯定要推到9月份看情况再定。但是商品市场价格就是这么样大起大落的。

我们注意到,去年石油市场的价格突然间从100多跌到了50多,后来跌到40多, 40作为成本价已经杀到底了,美国的原油也顶不住了。但这一轮跌,从阴谋论的角度,主要是为了制裁俄罗斯,他发现用别的招治不了俄罗斯,最后把油价打下来,俄罗斯就傻了,因为它有一半财政是靠油和气,就是因为克里米亚的矛盾和危机,导致国际商场价格突然间大幅振荡,不能说跟美国没有关系。当然是不是他刻意设计的这么一个局面,没有证据,但是大家分析,总觉得他是有责任的。所以现在世界上也有人在探讨,如何约束美元,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,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太大了,所以如果他要不负责任,那就能害更多的人,所以这个也是一派的观点。

从大国的竞争大家可以注意到,因为这个和我们整个地缘政治有关,实际上“一带一路”沿途会牵扯到很多地缘政治的风险。你要走到印度洋,印度洋是印度的势力范围,包括斯里兰卡、孟加拉,再后边很多印度洋角上这些的,那都是印度传统的势力范围。中亚、哈萨克斯坦、塔吉克斯坦,这些最早都是俄罗斯联邦的,最早都是苏联的,后来都是从那分出来的,是属于俄罗斯的势力范围,你到南欧也是欧洲的势力范围,他也不愿意放弃。我们走海上丝绸之路,这边矛盾也很大。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对马六甲海峡也是看得很重。所以这就必须要学会化解和避免这些地缘政治的矛盾。因为现在世界的竞争,很多都是由于地缘政治影响造成的。

今天世界竞争,争什么?不就争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或者发言权吗?谁能影响世界经济,谁的建议大家能够遵守,或者在将来全球经济治理当中能说了算,大家都是在争这个。所以东欧就战火连天,一直就没稳下来,东欧除了有阿拉伯自己的矛盾之外,还有以色列和阿拉伯的矛盾,还有美国人、欧洲人在那的势力范围,包括俄罗斯在东欧也是有它的势力范围,所以这个矛盾是非常复杂的。

怎么样实现一个新的全球经济治理,这个是非常难的,应该说现在还没有共识,美欧他们也没有共识。原先在金融危机后,大家就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的一揽子货币也好,投票权也好是有问题的,中国就占二点几,发展中国家一共才占了不到百分之十几。所以他后来有一个决议,就是通过主要的发达国家退下来一点,特别是英、法、德、包括比利时,主动退了一点,大概退出6个点,匀给新兴经济体,但是到现在,美国国会没有通过,所以他也还没有最终兑现。

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全球第二,很多场合自然就给你推到了前沿,你想躲也躲不掉,就是你作为一个大国,在全球很多事物上大家就等你说话,愿意听你的想法,你的意见。所以中国也要有意识地学会,怎么样去把握世界经济的这种治理,要拿出我们的理念来。是用合作发展、合作共赢还是包容等等,基本中国这些理念,在全世界公开的场合,至少大家还没有反对,因为听起来觉得挺好的,但是实际上,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。从道理上讲,能认识到这些深层次的关系的是不容易的,就是你合作是可以把蛋糕做大,大家都受益的;你不合作事情越搞越糟,最后大家都受损,但是真正还原成各个国家的发展行为的时候,他们肯定争争抢抢,相互算计,谁都怕别人发展的快,所以就形成相互之间的矛盾,这个东西靠你的水平和影响力驾驭它。

中国恰恰是处在这么一个阶段,就是你的国力在上升,你的影响力在上升,你动一动是牵动全球的,但是你整个的治理的理念是不是超前的,是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,这是很关键的。因为从全球经济影响力看的话,光靠军事和经济,你是很难征服这些国家的,最终大家更钦佩的可能是你的这种能够打动人的一些观念、理念,这个很关键。

当年日不落大英帝国影响世界的时候,他一直在倡导自由贸易,他倡导一个开放的市场,主张私有化、自由。美国在左右这个世纪的时候,他用的是民主世界这种理念,自由、民主影响是比较大的,特别年轻人影响比较大。那你未来的21世纪,到底用一个什么样的理念,能够引领这个世界往前走,这个还是需要探讨的。是不是就用这种合作、发展、包容、共赢这些理念?这些能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?按照这个理念去改变,去调整这个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,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,那也是很不容易的。时代背景就讲这么多。

二、“一带一路”的愿景与行动

我们来看一下愿景和行动的意义。第一,“一带一路”愿景的提出,在外交战略方面是一个新的举措,通过加强周边国家的这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形成沿途60多个国家的合作,促进共同发展的这种态势,同时这也是我们外交上的一个新的提法。大家注意到,过去叫韬光用晦韬光养晦、有所作为,后来也提就是叫周边是首要,大国是关键,发展中国家是基础。现在的“一带一路”既巩固了周边,又巩固了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。

另一个就是说,他对新一轮的对外开放,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拉动作用,因为新一轮对外开放,现在重点是强调内陆沿边的开放,东南沿海的开放是一方面,但内陆沿边的开放是滞后的。过去的发展内陆沿边的开放是慢了,我们一直在鼓励沿海加快开放,现在看来,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文件第七部分里边,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里边讲了三个问题:一个是放宽市场准入,实际上是引资市场开放的概念;还有一个就是加快自贸区发展,就是自贸区这一块也是一个高水平开放的这么一个过程;还有一个就是加快内陆沿边的这种对外开放,内陆沿边的发展里边也提到了一些工业基础问题,在文件最后还提了“一带一路”,就等于“一带一路”也是属于这个内容。

现在看“一带一路”,确实它的推行要和国内的加快改革开放结合起来。另一个就是,如果能够进展顺利,它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引擎的作用。因为现在都知道,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,那你用什么来扭转这种局面呢?一方面是不走老路,通过改革机制体制,释放红利,政府转变职能,改变环境,形成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局面,使得经济活跃起来。另一方面,它也可以通过,像我们现在强调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,或者是很多有比较强的生产能力的行业可以走出去,以前叫过剩产能,现在也不叫过剩产能,现在经常讲就是有竞争力的一些产业。钢铁、水泥我们还是很有竞争力的,如果能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推行下进展顺利,对大家都有好处。

实际上全世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非常短缺的,不光在亚洲,如果你们去做英国的火车,你就会发现不如我们的高铁,很慢,英国最多能开到80英里,反正是比较慢。从伦敦到曼彻斯特要开4个小时,一共才200英里,时间太长了。我们要是开,我估计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,我们现在跑上海才5个多小时,那多快。美国也有基础设施的问题,1985年我第一次去美国,一出纽约那高速公路一展开,十几条线当时都晕了,这确实是现代。现在再去看也没觉得怎么样,我们自己的好多线路,立交桥已经遍地都是了。

所以我就说,它如果能够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,能够形成对外投资,甚至形成一些新的产业合作,那就是有利于走出去,有利于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。李克强总理在巴西还在推销我们的装备制造业,因为除了铁路,我们的核电、火电、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,现在都是我们的强项。包括重型机械、工程机械,很多都是做得非常好的。

另一个就是,他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新的举措,就是扎扎实实把它做好,形成一个合作的典范,很成功的案例,这样的话会树立中国的形象。因为过去,世行、亚行也做了不少的项目,有的在当地也是修路、架桥,建基础设施,成功的也有,失败的也有,但一般拖的时间会比较长,会比较复杂。不是老批评他们的官僚机构严重,养一帮专家,一个项目一拖拖七八年,十来年,所以这个也是效率不高。我们一定要利用我们新的理念把它做漂亮了,包括我们亚投行的操作,将来丝路基金的操作。因为很显然,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也好,走出去这些设备投资也好,不可能是一个免费的,也不可能是一个完全优惠的,它因为不是慈善事业,也不是一个援助事业,它是肯定要强调投资回报的,但是有一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,国家可以加大支持力度。比如中巴走廊,巴基斯坦等于要在帕米尔高原上修一条铁路或者公路过去,起点就是新疆的喀什,但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的,这肯定谁承担都要有巨大的投资,但是效果确实是好的。

三、“一带一路”我们需要把握哪些问题。

虽然现在大家多数人理解“一带一路”是在排项目,是在搞基础设施,其实要真正理解它,我觉得“一带一路”它不是一个工程项目,它确实是一个大的构想,你想它可以在沿途60多个国家建成这个发展的一个地带,或者是形成一个合作的地带,或者是形成我们中国有影响力的一个地带,这是不容易的,这个过程是需要很多方面的磨合。内陆沿边当时提了一个五通,政策、道路、贸易、货币和人文,现在看来,不管哪个通,我们都觉得,这里要把握几个关键的节点。

第一,要体现共建原则。也就是说你整个推进,要尊重沿线国家的意愿。如果商量得好,如果对方也把修路、架桥、建电站作为他国建设的重点,那你这个事就好办了。如果他没有兴趣,那你至少不要排得那么急,因为这个东西缺少支持。除了项目之外,还有很多其他的配合,比如很多标准要不要统一,管理的手段要不要衔接,像通关、质检、商检,这些都要衔接,有的还有贸易投资的标准(互免税收),这都要签协议,质检要签协议,海关通关要签协议,众多的合作内容,一定是沟通在先,一定是尊重沿线国家的一些意愿在先。到目前为止沿线国家有积极的,也有不积极的,我们就是说,你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节点或者支点国家先干起来,因为你不可能是全面铺开的,让沿途那么多国家同时起步,这个更难,一定要选好节点国家或者支点国家。好比在东南亚海上的印尼和新加坡就是很关键的一个点,你选好了之后能不能和他们去加强合作,形成一些共识,把这个点做好,最后再往前延伸,最后把点连成线,这是最初的设想。

另一个,整个设计过程要客观、要现实,要尊重现有的基础和能力。在东南亚,我们整个的贸易和投资也是不少的,怎么样发挥现有的这些贸易投资的基础,这是关键的一点。就是不要异想天开,不要光想着修一条高速铁路连通各地,首先你得看看它有没有基础,有基础可以,没基础就先缓一缓。比如中缅铁路到现在也没有修好,中缅铁路是从中国昆明到缅甸皎漂港,中缅铁路项目大致与中缅天然气管道平行,目前因种种原因搁浅,所以很多项目都要有一个过程。这些也是比较难的。所谓共建,一个是对方要有兴趣,再一个要限制,不要想象做一个惊人之举。

日本人最近刚拍了1千亿美元,说要支持整个基础设施建设。日本、韩国的工程队是招来,但是他的承包商竞争力特别强,因为他们的设计和施工图出的快,而且他有说服力。原先在中东,中国就经常跟他们竞争,我们有时候自己跟自己竞争还好办一点,但是关键跟日本人、韩国人竞争就老输给人家。人家就是大包工头,最后把那些苦力让中国人干,就是人家把一条铁路拿走了,中间分三段,穿山洞那段最不好做的给你,所以不是那么好干的。

中巴铁路,也是很复杂的一条线。关键是,修好了运什么?有人没人?如果修好了荒在那,没有经济效益,哪来的回报?你可以政府贷款或者贴息贷款,或者是低息贷款,你先借,但是问题是,所有的一切都是要投入要成本的,你最终如果没有回报,谁来扛?是国家扛是企业扛?企业扛肯定扛不了,他会亏损的。国家扛,扛一件行,300亿、500亿,你要是60多个国家都建完了,国家哪有那么多钱在那扛。所以我觉得真正做的好的,想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,就是要扎扎实实的,稳着往前走,做一个成一个,做一个有效益,就把对方所在国的利益牵进来,让他也得有积极性,他得在那跟你一块干,他也得提供支持政策,该贷款的,该贴息的,甚至该免税的,反正他不创造条件这个活没法干。可想而知有多难,语言的问题,民族的问题,文化的问题,以及宗教的问题,不是那么容易的。说心理话,欧美国家的法治环境,相对是好一点的,即使这样,现在我们在欧美国家投资、收购、兼并,矛盾也是很大的。更不用说我们在非洲建矿,前脚建后脚就动乱,你像苏丹我们刚过去就打起来了,最早阿富汗我们刚进去,就打起来了;后来伊拉克又打起来;后来弄伊朗,伊朗又被制裁。现在还在跟欧洲争,也很复杂。

所以还原了之后,这个美好的愿景是有的,但是实施起来,不是说项目一定就能落实,干的过程中矛盾就更多,怎么样把它料理好了,我觉得是考验这一代人,考验我们企业的整个驾驭能力和它整个经营能力。说白了就是竞争力。竞争力说到底,还不是设备的竞争力,是人的竞争力。你得有那种人,能沟通,能想出办法来,做出设计来,排除困难把它实现了,这才是关键。所以我们在非洲干的好,是因为我们在非洲蹲的时间长,再一个很多企业在非洲已经熟悉了当地的文化,我们现在也在边干边学,不断地提高。

另一个就是国内省市的积极性怎么发挥,这也很关键。现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市,全省开会都把“一带一路”作为省里边重要的任务,像“郑新欧”,是郑州通过新疆开到欧洲的一个专列,还有成都、重庆、义乌和西安作为起点,通往欧洲的,一共大概七八条线。这么个干法有几个赚钱的,就是凑了一车皮货发过去了,回来空车皮怎么办?那肯定是赔钱的,所以这个是矛盾。各个省市发挥作用,并不一定是发一趟班列到欧洲去,你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参与,你应该看看你省里边什么是你的强项。这个国际竞争是指拿你最具优势的部分跟别人竞争,你才能发挥出来。有些省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,不能全靠发班列就表明参与了“一带一路”。

这个班列,我建议最好是国家协调一下,好比在郑州或者西安,作为北方的一个编组站,所有的货都集中到那之后,在那装车,配车皮,配好了发走,这样可能还好一点,至少成本低一点,比单开各自的要省一点。将来海外的这种货,怎么样动员各个贸易公司,把他的单子尽量传一传,配一配,能走铁路回来走铁路回来,这个是关键。要不然你各省市的职能定位不准,发挥作用不行。我看浙江提的是要搞电子商务“一带一路”,连云港它要跟哈萨克斯坦搞对接,他那个是比较好的,因为日本、韩国的也会从连云港走发到欧洲,而且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几个国家的货,也可以从那通过中国到连云港,卸下来装船再发到日本,这条线倒还行。但是这条线面临着俄罗斯北边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竞争,俄罗斯是玩命推他的铁路,他要发挥作用,不能跑空车,他那也是帮着欧洲开了一条线。

另一个我觉得就是,如何尊重市场规律,怎么样发挥好企业的作用。就是说“一带一路”这个问题,我也不能说完全是市场行为,因为这不可能完全是市场行为。因为企业投资需要根据市场风险来判断,他确实涉及到国家发展的问题。所以国家的这种参与,或者是国家扮演什么角色,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国家搭台,企业唱戏,国家得提供必要的保障。

对内我觉得,政府可以给企业一定的支持政策,各种基金、银行给一些优惠贷款,这个是必要的。你为了让他起步,先支持他一下。作为企业来讲,要积极响应。其实企业的风险更大,因为企业是不能赔钱的,你赔钱了就不可持续。墨西哥的铁路,我们中铁建中标了,后来他突然间就宣布废标,你这就应该直接告他,你先把损失拿回来,前期工作那么长时间,你该赔得赔,这个赔还可以找出好多理由来赔,但是咱们也没有起诉。反正他说还要第二次招标,结果后来人家第二次招标也不招了。他肯定赔了一点,我是说当时他宣布废标的时候就直接起诉,当时我们也是给他留了面子,觉得他二次招标还会是我们的。但是二次也没招,因为这一届的政府已经都两年了,修还得三年,修好了他下台了,下届政府上来他给人家添财呢,所以他不会干了,他已经宣布不干了,后来赔了我们一些损失。

类似这些,其实都是风险,习主席、克强出访,站在后边签字很荣耀,签了100亿、200亿,巴西530亿,巴基斯坦400多亿,反正没有100亿以上是没法交代,将来还得涨。但是关键是,签完了企业得落实,你把这个项目干了,别拿当个意向合同,干不干两可,过两年说搁一边。所以你得真干,你真干,干了干不了,干成干不成,赔不赔,这就很关键了。我觉得企业把握风险是很难的,尤其我们现有的体制,好多国企必须要表现,所以他应该很清楚这种投资的行为,不是表现表现就可以作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,那是实实在在往里扔钱。

当今的世界越变越复杂,因为全球治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效的好的规则,老的这些规则受到了新的挑战,有很多不合理,大家都说要改,但怎么改没形成共识。在这个时候企业整个经营的环境相对来讲不是很稳定,不是他发展的黄金时期,是一个艰难的时期,但是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讲,有时候浑水摸鱼,乱中取胜也算一招,就看你有没有那个水平,有没有那个能力,你能不能把握得好。所以我觉得,除非一个企业,他不想做大做强,他就甘心在地县市里当一个老大也可以,那你就安安稳稳在那干,别到外面瞎折腾,你要想到外面折腾,就得长点本事,或者是你得配备相应的人才。如果对外边的经济状况、国家的政策环境一点都不知道,你还到那投资,你就凭着有钱就去,不管用,肯定赔钱。

国际上这些大的跨国公司,我们没法跟人家比。虽然我们也进世界500强的企业也不少,但是说心理话,你仔细审核一下,他就是凭着财大气粗,四大银行,三桶油,几个电信,你再把南车北车合并肯定500强,再合两个还是500强。那没有用。你的经营的能力、质量、效益,最终能维持多久,这是关键。所以,对于企业来讲,在现在这个国际化的过程当中,本来更深远地讲,我们是主张国内加快改革,国内的市场化再往前推进,就到什么地步,就是说一个好的企业在国内跨省的兼并收购应该是顺畅的,你必须做到在国内能够跨省发展。我所谓的集团公司,能够形成一个跨界发展之后,积累你的经验,你才能跨国发展。我们很多企业国内的跨省发展都没有实现,你怎么到国外去发展。也就是说国内的这种跨境发展、兼并收购,是你培养国际跨国公司的一个前提条件,或者是它的土壤。你如果没有这个过程,那你那个过程肯定要先交学费。

作为好的企业、优秀的企业,将来在把握国际经济发展趋势,特别是在研究一个要投资的目的国的市场环境方面,要下大功夫,要有专业的团队,没有也可以,你就去雇咨询公司。我们后期像三一、中连在海外收购做得相对好一点,他们基本都是雇咨询公司帮着做的。我觉得这个就是要么你自己有一个小团队,你不能光靠你这个所谓的老板聪明,那在国内过去刚起步的时候还行,有点理念比别人强,现在你那点理念面对复杂的世界,没有专业团队,没在国外混过,根本不行。

联想当初收了美国IBM欧洲公司,当时收挺痛快的,收完之后连派经理过去,根本管不了,你开会听不懂,你说那东西人家不接受,你看那个公司散架卖给你,它是一个完整的公司,内部二级管理层水平都很高,至少人家说市场、说产品说的头头是道,你的东西如果不把他说服了根本通过不了。更何况你语言障碍大,还得带着翻译,累死也解决不了问题,后来没招了,还是在美国又聘了一个,在美国工作几年的来管。我觉得后来他也算聪明,就是尊重他们那些人发展的理念,最后他就是通过就完了,所以他也很难完全贯彻他自己的意图。

TCL收法国的汤普森,其实也是算计错误,他本来想把他的销售网络捞回来,同时汤普森还有一个开发的技术,就是液晶的面板技术。结果他谈了时间太长,谈了2年最后才收了,收了之后国内就出现了三星等厂家生产的液晶电视,已经都没市场了,两头都落空了,最后他想把他的产业链送出去也没送出去,技术收来了也晚了。但是磨合几年,现在勉勉强强也还行,因为他的销售网络还是现成的,还是借用了汤普森的很多优势。所以这个也难。

第二,我觉得就是要突出主业和你的核心竞争力,任何一个企业不突出主业,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什么便宜就干什么,什么有益就干什么,这不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企业。你像过去铁矿石好了大家抢铁矿石,地皮好了就炒地皮。我记得零几年打新股,国有企业集中力量打新股,整个一年下来,企业非主营业务收入都占30%以上,那干什么了,除了炒地皮,玩铁矿石,要么就是倒点短缺的货,要不就是没事打新股,至少增长10%、15%没有问题。但是这不行,这不叫干事业,也不叫干企业。

国际上好的公司,他就是在一个领域里做得特别专,而且做得特别精,从他的企业的文化、管理,从他整个发展的理念看,定位特别清楚,还是站得住脚的,硬碰硬的,好多企业自己到底要以内销为主还是外销为主,自己都没整明白,哪能销先销着。而且很多企业没有经营的策略。现在企业的发展恐怕更特别关注这一点。要有一个企业发展的策略,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,认认真真把自己的主业干好。

第三我觉得是,市场竞争态势,其实还原了它的产品战略、市场战略,这是marketing(市场)里面的老话题了,我觉得你们比较熟。但是说心理话,我们很多企业,其实他们干了一辈子都不清楚他的产品战略是什么,或者他的市场战略是什么,这是非常非常具体而又比较实际的一个策略,就是说你干一个产品,你应该很清楚,你的市场在哪,你的竞争对手是谁,你整个的销售模式、销售方式,以及产品的优缺点,你应该非常清楚,而不是说能卖多少卖多少,有订单就生产,这不行。

真正的一个好的企业,是有清晰的市场战略和产品战略。我们现有很多外贸企业的整个市场战略不到位。明知道欧美市场份额都20%、30%,你还往那出口,那不出事才怪,那肯定反倾销。你想市场份额那么大,就算美国人不生产这个杯子,但是你不要忘了墨西哥人可能在那生产,或者其他国家在那生产,他也会出来反你。我们过去为什么遇到了那么多反倾销,就跟这些市场的策略安排都有关系。而且明明市场份额高,还年增长20%以上,还天天报喜,那就快出事了,离出事不远了。

我们是搞反倾销的,我们要监视海外市场,监视一类产品要研究它的市场份额,要把握好他的增长的空间,实际上是很多市场都是一种把头垄断市场,三五家把这个市场切割划分完毕,人家稳稳当当吃一辈子。或者你有突破,在新产品上突破,新产品突破不就是卖高价,捞超额利润,但是你捞完了人后边上来了你也得让,最后就降,你有本事再开发。所以有些产品是玩这个的,这个东西是要环境,没有那个环境我这边刚开发出来,我的第一桶金还没捞,人家就上市了。我们国内这个环境不好,所以有时候我们这个理念也不到位。

创新是企业的行为,当然国家有些创新,重点创新,重点科研国家支持是必要的,航空航天肯定是国家要研究投入的,但是这个产品的创新,整个生产环节,更多的创新是企业完成的。企业要创新,不是说靠政府给个创新基金,弄100家企业,你们可以享受这个创新基金的支持,那其他的就得靠边站了,就指着这100家企业让他们创新,这不叫万众创新。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了,知识产权保护,市场公平竞争环境,你有了这个环境,赚钱谁不愿意赚?他卖不动自然就要改变他的形状,要区别于其他人的产品才能卖出去,这样的话就会产生放弃。所以这个是企业必须要研究的问题。

另一个我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,他对于全球资源的配置,他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。因为经济的发展,基本上就是投入产出的概念,或者是原材料、设备、资本,当然还有后期的管理和技术因素。现在管理的水平应该在整个的资源配置里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,其实管理后边就是人力资本,谁干这个事,谁当这个家,开一个部门谁负责,这是关键,他有没有水平是决定这个事物成败的。人都是人,水平是不一样的。过去我们叫劳动力,现在有了人力资本这个概念了,人有了一定的知识装备和经验,能驾驭很多经营的场景之后是人才。人才跟一般没经验的在一起是不一样的,人才是可以给你带来利润的。你配置得好,因人适用,人尽其才,就可以创造更好的效益,在公司里边看这种配置是非常关键的。

当然优秀的公司才能做到这一点,一般的公司很难达到这种境界,包括国外很多优秀的大的公司也没有做到那么精细,但是他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,所以他们才有人力资源部,才有管理学这些学科。这些就是现代的资源配置,人力资本的配置越来越重。

最后就是海外风险防范,现在有多种形式的风险,有政治、经济、法律的,还有环境的。我们在很多地方投资,企业要想平稳运行,一定要有风险防范机制,除了外部风险之后,企业还有内部风险,内部配置不到位,内部角色体系有漏洞也是有风险的。所以这些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也是要了解的。

总的来看,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到了在全球发挥作用的时候了,你的总量在这了,全球GDP10万亿,基本上是全球七分之一,世行按照购买力评价标准折算,今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,但是我们没理这个茬,其实是心理还没底。

确实这不等于我们在全世界就能当老大,这是另一回事,就是说你的能力,你的国际化人才,你的理念,能不能影响这个世界,这是关键。简单一句话就是,靠军力大家也不一定服你,你要征服这个世界一定是靠理念。中国儒家有一些很优秀的东西,但是老外他们其实也很不理解,国外现在很多也有研究《孙子兵法》的,也有研究老子《道德经》的,反正他们也在接受中国文化。当然那里边也有一些深奥的道理,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发展,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模式,这个我们自己也需要不断地提炼。

我们老说美国人有什么冷战思维,那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冷战思维?所以我们也要不断提升我们自己,用我们真正优势的理念引导这个世界,让大家觉得中国的主张是对的,他认可你,只有靠这一点,才能争得更多人的拥护和支持。

另一条腿就是靠跨国公司,中国将来有一天会有上百家跨国公司,在主要的国家和市场上扎根、落地、发展,而且在当地都是属于影响力比较大的这些人,再加上众多的海外华侨什么的,那你谁要是说中国不好,那些人张嘴就给你顶回去了。你要是报纸上来一下,大家就群起而攻之。所以这是你的实力范围,中国早晚会走向这一天。所以我们不要做追随者,我们要学会引领,在关键的时候把握好,要拿出我们中国很多理念,但这个过程还是要不断普及,关键要靠人才,靠更多能驾驭国际事物的人才来处理好这些事,在发展中不断提高。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内容页广告位一